2024年11月21日,教育部公布了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报名情况,数据显示:今年的报名人数为388万,比去年减少了50万。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这一变化,标志着曾经一路飙升的考研热潮已经明显退潮。
据@新浪热点 的统计,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曾一度突破474万,创下了历史新高。
然而,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大幅下滑,降至438万,而2025年预计进一步减少至388万。
连续两年的报名人数下降,反映出学子们对继续深造的信心逐渐动摇,考研不再是通向理想职业(甚至是有尊严职业)的“有效途径”了。
与此同时,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却逆势增长。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已突破325万,比去年增加了22万,创下新高。这一现象说明年轻人对体制内岗位的浓厚兴趣。
在考研人数大幅下降的同时,考公为何能逆袭?网友们纷纷讨论,背后折射的是就业市场的深刻变化,尤其是体制内外待遇差距的不断拉大。
考研人数下降:文科高学历的就业困境
“大家都去卷考公了,因为研究生毕业还得考公。”这句话揭示了许多年轻人对研究生教育的失望。尽管能带来更高的学历,但这一学历并未能为他们带来更好的就业机会,尤其是文科类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的困境尤为突出。
近年来以及未来若干年,研究生大幅扩招的趋势不会改变,尤其是文科专业。
许多研究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考研、读研,但最终发现,毕业后依然难以找到心仪的工作。
尽管获得了硕士学位,很多毕业生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甚至最终只能低头接受一些基础岗位,做着初中生都能轻松胜任的工作。
特别是在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文科领域,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空前巨大。
许多文科研究生开始反思,考研是否真有意义。“大家都明白了,研究生读出来上不上下不下,编制越来越少,读研也不快乐,牺牲了健康,最后出来可能还不如本科毕业直接工作的同学。”
考公人数激增:体制内“避风港”更具吸引力
公务员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避风良港”,尤其在经济不景气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体制内的稳定工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求职者。
。”不少网友在讨论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不少网友在讨论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许多年轻人逐渐意识到,尽管公务员的薪资水平不算特别高,晋升速度也较为缓慢,但它能提供相对稳定的职业保障。(这是老观念了,现在公务员光工资就吊打社会平均。更何况,他们还有令外人不敢想象的退休待遇)
“考公考出来的是结果,考研考出来的只是一个学位,或者说只是一个希望。”有网友如此评价。
公务员职业生涯具有明确的方向和保障,只要不犯错,入编后基本可以确保终身职业稳定。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考研有助于在技术和科研领域提升个人能力,但对于那些并不热衷学术的学生来说,考研的性价比显然较低。
“本科毕业找工作,很多时候只能在基础岗位打转。但考研就不一样,能深入学习喜欢的专业,跟导师做项目,拓宽人脉,提升眼界。”
然而,对于大部分纯文科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考公可能成了他们的唯一“活路”。“文科专业就业形势一塌糊涂,考公可能是唯一的出路。”一位网友感慨道。
辞职考研:为学历付出一切,值得吗?
辞职去考研,一度成为年轻人的热门选择,但这一做法引发了不少争议。
一位网友分享道,“辞了一个不怎么好的工作,考完研读研,毕业后没什么好的就业机会。”
“得了吧,这些不是在吹牛逼,就是幸存者偏差。大多数失败的人怎么可能跑来网上炫耀?”有网友调侃道。
一些人甚至表示,“辞职考研的人,现在基本都在家里蹲。”
然而,也有不同的看法:“辞职考研,虽然不一定能马上找到理想的工作,但至少为未来争取了更大的机会。”这类观点强调个人成长和能力提升,认为即使考研的结果不明确,长远来看,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依然值得追求。
考研人数的下降和考公人数的激增,已经揭示出年轻学子的选择了。
当就业困境和巨大的生活压力摆在眼前时,考公无疑成了众多年轻人的“理想选择”,甚至几乎就是唯一选择(部分文科专业)。
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